中医治未病中心
中药方剂 2019年07月15日 浏览:7 次
摘要:“未病”,就个人身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普通话发音与“胃病”相似,但含义完全不同。
《黄帝内经》: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等到疾病发生了才来治疗不是晚了吗?
中医治未病中心--治未病小知识
什么是 未病 ?
未病 ,就个人身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普通话发音与 胃病 相似,但含义完全不同。
●什么是 治未病 ?
治未病,就是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人抗病能力,防范于未然,让医生帮助你找到少生病、不生病的办法。
●哪些人需要 治未病 ?
中医《内经》所指的 治未病 ,也就是现代医学所强调的个人预防保健。人人爱健康,都需要不断调养好身体。
●健康人也要 治未病 吗?
是的,全球大约只有5%的人群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他们也需要不断调养身体,保持健康状况。
●亚健康是 治未病 主要人群?
亚健康人群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七成(75%)。这些人经常有些不舒服,但又查不出病。持续发展下去,就很可能衍变成疾病。及时 治未病 ,力争阻断往疾病方向发展。
●哪些人最迫切需要 治未病 ?
经常有些不舒服,体检又发现一些指标轻度异常,如不及时调养体质、干预控制,疾病形成后再治,可谓亡羊补牢。
●大病治愈后也要 治未病 ?
大病治愈出院后,通常体质较虚弱,更应该重视治未病。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养,预防旧病复发、再染新病。
●医生怎样 治未病 ?
治未病的 治 ,是治理、调养、干预、保持健康的意思。健康知识少、没有私人保健医生,那就让 治未病中心 帮助您一起制定、实施专门适合您的健康管理计划。
● 治未病 要住院打针吃药吗?
不要。治未病是在医生指导和帮助下,由您自己来进行体质调养、健康保健。您的健康,您做主。
● 治未病 是广州话说的 医病尾 吗?
不是。治未病的 未 字,是 未来 的 未 ,广州话发音 味 ,不是 末尾 的 末 ,两个字有点相像。俗话说:幸运医生治病尾,上等大夫治未病。
四季养生常识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 回归自然 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 整体、自然 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 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顺四时而适寒暑 ,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 天人相应 、 天人合一 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言: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 心神乃形之大主 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 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 (《遵生八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 三宝 ,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 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 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三)四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 起居有常 ,春夏 夜卧早起 ,秋季 早卧早起 ,冬季 早卧晚起 。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 养形 ,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 形乃神之宅 ,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 养神 ,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 神 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 应答性反应 。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 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 ,既倡导 养身莫善于动 ,又认为 养静为摄生之首务 (《老老恒言》)。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 动 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 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保生铭》), 一身动则一身强 (《四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 五禽戏 、 八段锦 、 、 易筋经 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静,又称 清静 ,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 动 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 静 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 调整 、 修复 和 建设 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 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 。即指 动 和 静 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说: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总之,人们必须 顺时养生 ,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清热解毒,活血通脉。治风热感冒,肺热喘咳,喉头水肿,扁桃体炎,痢疾,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丹毒,烫伤,中心性视网膜炎,葡萄膜炎,以及皮肤急性化脓性炎症。
弥勒灯盏花种植基地
汉森四磨汤不适用人群
弥勒灯盏花药业在哪里
云南生物谷药业灯盏花系列药物灯盏花药业拳头产品
生物谷灯盏花品质

-
国土资源部小产权房转正系理解偏差
2020-08-11
-
东道主阿联酋在小组赛第二场比赛中以27∶138败下阵来
2020-07-02
-
黑白胡椒功用不同
2019-07-16
-
胆木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5
-
秋后三个部位需要保暖
2019-07-12
-
天麻种子用菌液浸种如何播种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