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的视线再一次投射到著名作家莫言的身美食
中药方剂 2021年01月04日 浏览:2 次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和近日话剧《我们的荆轲》在北京人艺的上演,让公众的视线再一次投射到著名作家莫言的身上。莫言的茅奖折桂是众望所归,《我们的荆轲》则是其在大剧场话剧的首次试水。在《我们的荆轲》中,莫言以其对现实问题的大胆披露和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批判赢得了赞誉。本报日前专访了莫言,请他谈谈他心中的戏剧与文学只是一个传说;12月21日。
在演绎每个人都要思考的终极问题
问:莫先生,您好!您的话剧《我们的荆轲》根据《史记》敷衍而成,荆轲刺秦的故事经您演绎,另有一番深意。比如,荆轲变成了一位从最初简单的想要“成名”到最后拥有清醒的无奈这样的人物。您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我没有刻意去解构历史,我只是把古人和现代人之间的障碍拆除了。《史记》中荆轲刺秦就是一笔带过,司马迁只讲了行为,没讲人物的心理。我根据这个“一笔带过”演绎出一个人物来,情节的背后和情节中的动机是我自己新的理解。而我这出戏把心理分析的成分作为重点。
我的这部戏里,荆轲一开始和一般侠客一样,想一夜成名,他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刺杀秦王,成就千秋大业——哪怕豁出身家性命。但后来他觉得这一切没有了意义,因为杀人师出无名,失掉了对人的价值的思考。戏中荆轲最后刺秦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利己的意思,变成了只是一场刺秦的表演。
问:历史中的“荆轲”变成了“我们的”荆轲,您说您想讲的是自己心中的故事,每个观众都能从荆轲的身上看到自己,剧中也出现了诸多现代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以及对传统观点的重新诠释。
答:这部戏,有很多后现代的切入方式,它不时地出现,是为了强调和提醒:我们是现代的,我们对舞台上所扮演的一切在进行着思考,而不要过分沉溺在历史情节里。
一部历史戏必须让观众看得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这才是有意义的,观众也才会往下看。
这部戏最终引发的肯定是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和对自我的思考,尤其对自我的思考。我们忙忙碌碌、奋斗努力,甚至挖空心思。可到底要实现什么目标?目标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完美的人?人怎样走向完美?这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终极问题。我希望观众通过舞台上展示的小圈子来考虑现实中置身其中的小圈子。
通过写作使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人
问:您认为您的“小圈子”文坛和剧中所谓侠客这个“小圈子”有何相似之处呢?您从中看到的是怎样的自己?
答:文坛就是“侠坛”。这部剧里我的很多理解都是由我所处的文坛触发的。文坛是一个社会圈子,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唱高调的人,也有倚老卖老的人……
我自己的灵魂深处也藏着一个荆轲,当然我没有刺杀秦王。我说的是一种心路历程。我也经历着逐渐认识自我,否定自我的过程。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过去的作品一直不断地否定,确实当年的自己有很多浅薄的想法,作品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思想表述,不完美的呈现。
当年初入文坛,我也想要出名,表现自己,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有更高的更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着我去追求。
问:这个更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答:就是通过写作,不断地改变自我,使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人。
写话剧能激发我在对话语言方面的本能
问:您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见长,有时还会故意使用一点光怪陆离的描述性语言。但是话剧是要“说话”的,和小说有所不同。那么,您写过那么多小说后来写话剧,我也很喜欢Apiece Apart的作品。对驾驭话剧式的语言感觉如何?
答:写了小说再写话剧,觉得更难写,也更有挑战性。但当看到你的剧本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感觉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以前也有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剧本,但是电影剧本对语言艺术性和文学性的要求并不是特别强,话剧它真正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我觉得我是有这方面的才华的。我过去的小说这种过于炫目的语言把我写对话的本领给遮蔽了,写话剧能激发我在对话语言方面的本能。
小说和话剧实际上可以兼顾——很多作家都是这样的。老舍先生写了很多剧本,也写了很多小说;西方的迪伦马特、托尔斯泰、萨特等也都写过剧本,萨特他作为剧作家的成就其实大于他作为小说家的成就。中国作家更有优势,因为中国的传统小说非常重视台词,每个人物所讲的话都要符合人物性格。[NextPage]
问:您怎么看话剧这种艺术形式?还有继续写话剧的打算吗?
答:我认为话剧其实就是一群人在舞台上吵架,是以吵架的形式呈现的,其终极目的和小说一致,是写人,挖掘人的精神世界,内心矛盾,最终还是对人的认识。
我打算继续写我的第三部话剧,一部纯粹现实的话剧,争取在2012年完成。
下一代人也许就会重新定义伟大的作品
问:您觉得好的文学作品有什么共同的标准吗?
答:好的作品首先要好看!好看,不是噱头,不是人为地吸引读者,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第一,它的故事要非常精彩;第二,要塑造非常好看的人物,人物性格丰富、立体、典型,有个性,人物既是很多人的集合,也是他独特的一个人;这个人物既能让读者想到他人,想到社会,也能想到自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第三,出色的语言。文学艺术是玩语言的,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很别扭,疙疙瘩瘩的,那么他的作品也成不了好作品。所以好的作品是非常完美的综合体。
问: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作家群落创作能力普遍不如从前的现状?您认为作家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写作?
答:我们确实怀念我们自己的八十年代,我们敬仰18世纪、19世纪的大师。可是再过50年,也许人们也会怀念当下,怀念目前这个时代。鲁迅在当年有很多人骂他,张爱玲甚至没有人瞧得起她,沈从文是几十年之后才被发现的。所以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要考虑千古流芳,不要考虑洛阳纸贵,就做一次最完美的呈现,作品出来后,接受与否,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问:那您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生态有何看法?
答: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要无害就可以存在。对我而言,我的读者始终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我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不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最基本的想法,当然每个作家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问:您的局限性在哪里?
答:我的局限性就在于我的生活经验。我熟悉农村,我熟悉80年代、90年代,对城市相对陌生,对80后、90后年轻人的精神世界相对陌生。
问:您对这种陌生有感触吗?
答:感触很强。我回乡下看20多岁的年轻人和我们当年完全不一样,同样年轻的追求有着天壤之别。我以我的经验推度50年代,70年代的人,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误差,如果还以当年的想法来推度这一代人,肯定错位了,这就需要新一代的作家来写他们的生活。
问:您对现在新一代年轻的作家有什么看法?
答:这一代作家自我的体验丰富细腻,但社会视角狭窄、历史感淡漠。我接受、理解这代人。因为回想我们当年写作的时候,当时文坛的老一代作家对我们也有看法,有这样那样的忧虑,一转眼我们也变成了那个年龄段的人,所以我们对现在的年轻作家应该宽容理解。
问:您认为伟大作品的产生和作家的历史感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答:现在对伟大作品的定义也是我们这一代和前辈确定的,下一代人也许就会重新定义伟大的作品,它也许就是内心的深刻的体验,杯水波澜……文学的东西没有必要设置这样那样的框架,更没有为他们设置道路的可能。
问:对文学个人化的肯定在文学史的历程上也是有先例的,比如意识流等也形成了一种文学流派。
答:对,像布鲁斯特、乔伊斯、尤利西斯,都是高度个人化的封闭的写作。不但人是封闭的,内心也是封闭的。他们沉浸在往事的个人的细微感受中不能自拔,但他们写出了被誉为伟大的作品。中国文学的传统,是要有广阔的历史画面,深深的忧患意识,有人的痛苦和命运感,这在现在反而成为一种“控”。现在作家拿起笔来就设置一个百年历史、几大家族,也很可怕。
现在值得我们思索的是能不能从“历史控”、“宏大叙事控”中解脱出来,进入这种个人叙事——可是后来我自己还是回到“历史控”里去了。所以我觉得,文学没有“真理”,没有过时之说,也许现在被否定的价值和写法,十年之后再写,又成为一种创新,突然又引发新的热潮。
(:邵钰杰)
打喷嚏能传染幽门螺杆菌吗四川成都治疗乙肝
昆明治疗不孕不育哪家好

- 上一篇: 夕阳慢慢地隐退了美食
- 下一篇 诗人对传统的认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话美食
-
国土资源部小产权房转正系理解偏差
2020-08-11
-
东道主阿联酋在小组赛第二场比赛中以27∶138败下阵来
2020-07-02
-
黑白胡椒功用不同
2019-07-16
-
胆木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5
-
秋后三个部位需要保暖
2019-07-12
-
天麻种子用菌液浸种如何播种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