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大全

学拳宜向内里求

中药大全  2019年10月03日  浏览:4 次

  摘要:杨式太极拳发展到第三代传人杨澄甫时期,使得杨式太极拳在技击和健身两方面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拳架的外形看,它的技击作用越来越隐蔽,而健身作用却越来越明显了 杨式由于其拳架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缓慢柔和,姿势舒展,劲力内含,形式优美等特点,在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杨式太极拳科学地将武术、、疗病三者结合在一起,满足了男、女、老、少各种人员练功、健身和疗病的要求,成为一种技艺双修、内外兼练、完善优美的拳术,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开展的也极为广泛。下面我结合自已学习杨式太极拳实践谈几点体会。

  杨澄甫先生拳架

  一、学习太极拳,重在正确理解拳理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平时,我们行功走架要研究揣摩太极的空、松、圆、活之道。要熟练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不可不守程规,亦不可拘泥程规。打拳要熟中求精,宛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无形迹可拟。随意拳动,自成法度,不可测度,拳技达到这个程度时,也就是太极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练拳,一方面按老师教的一招一式去做,一方面要在拳论中和前人总结的经验中去悟,在实践中揣摩、体会和研究。没必要去追求一招一式的具体方位、高低、远近。要追求那种动作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轻灵、绵软。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劲,下有丹田之气,三者的有机结合,内外一体,才能使打出的拳产生一种优美、高雅,令人赏心悦目的神韵。

  李雅轩先生拳架

  二、学习太极拳,要在意、气、神上下

  杨式太极拳发展到第三代传人杨澄甫时期,使得杨式太极拳在技击和健身两方面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拳架的外形看,它的技击作用越来越隐蔽,而健身作用却越来越明显了,因此,学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不论男、女、老、少身体强、弱都能练之。这正是杨澄甫老师对杨式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做出的贡献。由于学拳者的文化层次,道德修养,身体状况,思维方式,学拳的目的,练拳的时期等诸方面不同,这就决定了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外形不可能个个雷同,千人一面。即便是同师所传,练到后期,每人的拳架也会有所差异,个别架式的差异可能还很大,但只要掌握拳理,按《拳论》及前辈大师们总结的理论去揣摩、领悟、练习,做到招招式式谐符拳理,则一举一动,皆能合度。不必去追求拳架外形一招一式人人相同了。

  董英杰先生拳架

  如杨澄甫老师与他的哥哥杨少侯老师的拳架外形就有差别。再如董英杰老师的拳架外形就突出了 神 ;陈微明老师却着重于 气 ;而李雅轩老师则追求的是 虚灵 。以上三人在杨澄甫老师的弟子中可谓是姣姣者,而在 意 、 气 、 神 上各有侧重。他们的拳架外形在细节上各有差异,但练的都是太极拳 内 在的东西。弟子们在拳架外形上的差异,杨澄甫老师早期弟子崔立志教师的 提手上式 ,其 提 中的 合 , 合 而后 按 ,而晚期弟子杨振基老师和傅钟文老师,他们的 提手上式 ,则是明 合 ,暗中含有 提 、 按 。由此可见,杨澄甫老师并不刻意去要求其弟子们在拳架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也正象《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的 非取形似,必追内含 。

  陈微明先生拳架

  李雅轩老师说的 功夫不外呼在 神 、 气 、 体 三者之修练,然以练 神 为主,练 气 次之,练 体 为初步。 又说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找虚无,才是最后之研究 。《十三势行功歌》言 命意源头在腰际,变换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心机贻叹息 。由此可见, 意 、 气 、 神 在太极拳中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学习太极拳就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扶正固本,滋补强壮。用于各种肿瘤放、化疗期、急慢性肝炎,白细胞低下及慢性病患者。

宝宝最近不爱吃饭怎么办
儿童健脾的粥
薏芽健脾凝胶的功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