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藩国弟子规之五

中药常识  2020年07月15日  浏览:1 次

父母呼,应勿缓。

“入则孝”是正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来说,都是在围绕“孝”道,谈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但是,圣贤的教化,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好多人觉得“弟子规”简单,就觉得咀嚼它像吃甘蔗一样,刚入口,还有几口嚼头,再嚼就没什么味道了,觉得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也就随意摒弃了。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惭愧,因为任何一条我都做得不好。当然,也更加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它们把大道,融化在生活中最细小,最易忽略,最觉得可以轻松放过的小事中,而“道在日用,道在生活,道在平凡”的道理,很多人却信的不真。老祖宗的文化有个特点,可以深,深到你读半天,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深到你会觉得头昏脑胀,不明就里。也可以浅,浅到用大白话,白到你懂我懂大家懂。在写作的过程,我也不时迸现出些许灵感,我感觉,中国文化好有一比,这里我引用一则唐代赵州从谂禅师影响禅门的公案:以前,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吃茶去”这三个字可谓见仁见智,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而用到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我也不免发一次感慨——“吃茶去!”其实,我说的吃茶去,没有禅师的禅机,只是借用一番,我们的文化,很像品茶,你的层次高低,决定着品出的味道的差异。一次,请一哥们来家做客,我也学着那些雅士附庸风雅一番,和身边哥们品茶,哥们为人粗犷,见茶时一饮而尽,好不痛快;我饮茶时,细闻其香,入口三咂,思绪荡漾。人与人的认知,就好比饮茶一样,有人喜欢单刀直入,有人喜欢快刀斩乱麻,有人喜欢拐弯抹角,卖弄学问,我就属于后者,所以,对于问题,爱纠缠,爱作茧自缚。而我们的老祖宗,出于受众人群的不同心理,运用各种善巧,所以,你可以读它的磅礴大气,也可以读它的温润婉约,也可以读它的精炼小巧,还可以读它的古韵高玄。《弟子规》是一本用简单道理表达问题的书,仿佛和你唠家常的老人,把所有高深的道理,蕴育在最平凡朴实的话语中,让你无从察觉。而学好《弟子规》,关键是我们是否能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是否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知”容易,“行”却很难!

“父母呼,应勿缓”短短六个字,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父母亲叫你,答应不要缓慢。不能慢吞吞,拖拖拉拉。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应该对父母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在生活中可以随处见到不圆满的地方。因为父母是我们最习惯的人,最放心的人,觉得父母是我们最不用保持警惕心的人,最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对父母的呼唤可以随便置之不理,想听就听,不想听,不想答应也没关系。如果在单位,还可能要顾及领导、同事的感情面子,有呼有应。而生养我们的父母,却表现的很冷漠。这点,和古人比起来,就差的太远了。对于开篇第一句话,我们可能随手轻易错过,觉得太简单了,谁不懂啊?谁不知道啊?可是,我们是否懂得,它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入则孝,从“父母呼”开始,通章也应是以“父母呼”结束。我觉得中国孝道文化,是个圆文化,能够有始有终,才能做人做事圆满。“父母呼”就是让我们保持对“孝”的一种警觉,一种担当,一种体认。若我们没有对“父母呼”的深入思考,就不能真正学会恭敬,没有恭敬心,就会变得傲慢,变得自大。“孝敬孝敬”,“孝”字后面还有一个“敬”字,若没有“敬”做基础,就不能真正培养出“孝”来。子游有一次去向老师孔子求教“孝”的本意,问孔子如果对父母能够用物质去做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补助,算不算孝?孔子说,这算不上“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是说养狗,养马,也是养,如果是那样的话,养马,养狗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如果没有恭敬心,那么养父母,不等于和养宠物一样吗?现如今很多人,把宠物都叫“爹地妈咪”了,而叫“儿子女儿”的更是大有人在,这里除了社会问题外,还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宠物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在过去,古人有一种“举孝廉”的制度,就是看哪家的孩子孝顺,被选拔上后,一级级的推荐,然后可在朝文官。可见,过去古人把孝道用在了忠君爱国上,用在了做事上,这是很值得现代社会学习的,当然,每年春晚,主持人都会在晚会上为我们推荐很多道德模范,今年,主持人重点提到了一位侍奉老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大孝子,向我们传递着“孝”道的正能量,也让我们感到“孝道”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父母的呼唤,要用及时回应来表达,这里是要我们存呼孝的一种直接外化。讲一个古时候的故事,古代有个孝子叫曾子,他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上山砍柴,他的朋友来家中看望他,他的母亲在家中见朋友来找,很黄江汽车检测站内已经停满前来季审的营运车辆。南都驻足窗口一两个小时发现着急。母亲也是有智慧的老人,只见她急中生智,咬破自己的手指头。朋友见了,很不解老人的举动,颇为诧异。老人解释说:“曾子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还算个孝子,我的疼,他会感应到的。”果然,不一会儿,曾子匆匆忙忙赶回家,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笑呵呵的把朋友推到曾子面前说:“我见朋友想找你,想把你急着呼唤回来,所以只有咬手指了。”俗话说,“十指连心”,十指连心不仅仅是连着自己的心,也会因为孝可以“感格万物”的能力,感格孝子的心。只是现代社会,因为的普及,物欲蒙蔽,这种能力,渐渐退化了。

《孝经》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就是说孝悌能做到极致,就会与一切生灵同感。这是我国固有的文化认知,因为万物一体,所以,不是人们想当然的迷信思想,更不是所谓的愚民政策。

共 240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则作品赏析主要阐述了对《弟子规》中“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入则孝”作者联系自己见闻,以及佛家深入浅出的禅理,细致地阐述了在家里应该孝这也是导致淘宝对于返利站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敬父母的具体做法,作为子女应该具有的孝心的思想基础,决不能认识容易、做起来难;“父母呼,应勿缓”意思是父母亲叫你,答应不要缓慢。不能慢吞吞,拖拖拉拉。阐述了这种做法的意义。最后是对弟子规内容的补充解释。文章语言朴实严谨,阐述细致。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平淡如水】

1楼文友: 07:45:52 这则作品赏析主要阐述了对《弟子规》中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的理解和认识。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治疗灰指甲的亮甲多少钱一盒
潍坊有没有白癜风医院
宣城白斑疯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