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法又称理气利气疏气解郁等
中医诊断 2020年02月08日 浏览:2 次
导读:疏导法和矫正法,是调理气机的常用方法,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临证时应辨清气机失调的具体情况,属于何种类型,然后灵活运用,随证加减。
一、疏导
气机升降运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顺利进行时,在去除诱因基础上,还需给予疏导,使其顺利进行升降出入运动,按气机障碍的程度。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行气法
行气法又称理气、利气、疏气、解郁等,适用于气滞、气郁之证。凡,食郁滞胃院,大肠气滞,胸中气机不宣,甚至于气滞血瘀,气郁水停者,都必须以行气之法疏导之。其方剂种类甚多,如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木香顺气丸、槟榔四消丸等。
2.破气法
破气法适用于气机郁滞之重证。凡胸腹痛甚,食滞不化,癥瘕积聚等,均可用破气之法。如青皮、枳实就是破气良药。
.宣气法
宣气法仅指肺气塞滞时所采用的宣通肺气之法而言。当寒邪犯肺,气机失宣,出现胸部憋闷,气逆时,就要采用麻黄、杏仁、桔梗、白前等宣通肺之气机的。
二、矫正
矫正气化气机主要是针对气机升降逆乱(反作)所致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
1.降气法
降气法适用于气机上升运动太过,下陷之力不及者,运用本法可使上逆之气得以下行而平顺,故又称平气法、顺气法。主要用于肝气上逆(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胃气上逆,以及肝胃之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痰浊上涌引起的肺气上逆证等。
常用方剂如:
①在胃:气逆于胃,则症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临证可据证候之寒、热、虚、实,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散等方,以和胃降逆。
②在肝:气逆于肝,则症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临证可选用天麻钩藤汤、镇肝息风汤等。
③在肺:气逆于肺,则症见咳嗽、气喘、胸闷、气憋等,临床治疗时,在辨别外感或内伤的前提下,针对证候的寒、热、虚、实予以施治,可用桔梗玄参汤(桔梗、玄参、杏仁、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五味石膏汤(五味子、石膏、杏仁、半夏、茯苓、桔梗、生姜)等。
2.镇逆法
镇逆法的适应证较降气法的适应证为重,来势凶险而猛烈。如因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涌之吐血、晕厥证等,则必须选用此法。方如镇肝息风汤,方中必须要用珍珠母、磁石等重镇之药。此外,上述因肾气虚损之极时所采用的纳气法,其重证选用的黑锡丹,也属此类治法。但前者属虚,此乃实证,性质有别。
.收敛法
收敛法适用于气化、气机升散太过,潜降内敛不及的喘促、汗出过多之症。主要是收敛肺肾之气,方如牡蛎散(《和剂局方》)、玉屏风散等。
上述方法,是调理气机的常用方法,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临证时应辨清气机失调的具体情况,属于何种类型,然后灵活运用,随证加减。
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效果比较好的儿童止咳药上海远大医院沈永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药
-
常春油麻藤扦插繁殖
2019-07-07
-
野洋烟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日常生活中什么食物壮阳
2019-07-05
-
长灸足三里保健可延年益寿
2019-07-05
-
中药小茴香能治什么病
2019-07-01
-
南牡蒿的功效与作用
201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