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藩国他爹姓笛

中医诊断  2020年07月15日  浏览:2 次

他爹姓笛,寨子里人都喊他老笛。老笛是地主。寨子里他家最富,有一坡的竹林,还有两头大水牛。

解放那年,他家的竹林和水牛都分给了翻身的贫农。再后来参加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他和别人一样,也是人民公社的社员,也是靠挣工分吃饭。

他也姓笛,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儿子们一样,随爹的姓。寨子里的人叫他小笛。小笛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伢子。

62年底,老笛死了。历史上那三年自然灾害眼看着就要过去了,可他没能熬过去。还是饿死了。

小笛子把爹埋在竹林里与娘合葬。寨子里没人敢去给老地主送葬,都躲在竹楼上从窗子里观望。

竹林里传出笛子声!

清脆、悠扬,如吐如诉,悲伤断肠。那是小笛子从心里吹出来的祭父曲呀……

整整一天一夜,笛声未断。竹楼里的人悄悄议论:莫非小笛子着魔了?

小笛子辍学了。他也要挣工分养活自己呀!爹给他留下了一间竹楼,两套竹筐;还有那顶沉甸甸的地主帽子。

老笛在世时很少说话,每天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他临终对儿子说:“祸从口出!少说话,多干活,记住没?”

小笛子咬着嘴唇点点头:“嗯,记住啦!”

小笛子终日沉默寡言,像那头水牛似的。只有收了工到了晚上,他才爬到山顶,尽情地吹响他的横笛儿。

那笛声时而委婉动听,欢快明亮,声声入耳,引人亢奋;时而石破天惊,山呼海啸,庄严肃穆,让人胆寒;时而又润雨无声,缠缠绵绵,情深意重,思绪万千;最终还是那段悲痛欲绝,撕心裂肺,揪人心肠的祭父曲……

文革的第二年,寨子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小笛子被指派为乐队笛手。革委会主任知道,非他莫属呀。

寨子里排练的《沙家浜》很精彩。尤其那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那段横笛前奏,小笛子演奏的淋漓尽致,场场掌声经久不息。

上面来人观摩寨子里的演出,果然名不虚传。有个胖头头问小笛子:“还会吹啥?”

小笛子摇摇头。

县里那个小头头紧忙纠正:“会!他会的可多啦,吹两天都吹不完,可好听哩!”

“吹来听听!”胖头头下令。

没办法,小笛子不敢不吹。

小笛子像月夜坐在山顶上,竹影婆娑,微风习习,他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一曲百鸟朝凤,台下掌声如雷;

二曲二泉映月,掌声经久不息;

三曲祭父曲,台下呜咽四起,哭得大小头头鼻子一把泪一把的……

胖头头哭够了,擦擦泪问小笛子:“最后那段叫个啥?”

小笛子哭而不答。

寨子里的队长替小笛子回话:“祭父曲!”

“祭谁的父?”胖头头不明白。

“他爹呗!”

寨子里的队长赶紧介绍:“他爹叫老笛,俺们寨子里的,不过早死了!”

“是革命烈士?还是劳动模范?”胖头头问。

队长猜不透胖头头的意思,如实说:“是个老地主!”

“妈的!叫俺哭了半天老地主呀!”胖头头气急败坏的怒斥:“为谁歌功颂德呢?说!你们说!”

观摩的头头们都走了。

第二天,来了几个公安,把小笛子捆走了。没几天就开了公判大会,判处了小笛子死刑,罪名是现行反革命。

那天,正巧赶上王老大学校的“红卫兵长征队”大串联路过刑场。他看见小笛子怀里还揣着那根横笛,嘴里在喊:“爹呀!伢子亏损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柴油价格上涨。比如没说一句话呀?”

王老大后来才知道:小笛子确实没说一句话。可还是‘祸从口出’了呀!不吹那笛子他会送死吗?

共 127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化大革命,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切都唯成分论,人们已经失去了人伦本性和审美的标准,高雅的艺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却打动不了阶级斗争的残酷,谨保险公司潜含着准备金提取不足的风险。 该负责人介绍尊父训“祸从口出”不发一言的小笛子仍旧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文字像一缕凄婉如泣如诉的笛音,倾诉着那个特殊年代的苍白与悲伤,欣赏。【:瞳若秋水】

1楼文友: 10:12:08 在那个错误的年代,一切都是错,怎么都是错,不说话能躲避得了什么呢,多少沉冤的灵魂在那个年代的背景里哭泣。问候王老师。 秋水横波远8 62 91 7

2楼文友: 19:25:48 谢谢瞳若秋水辛勤,欣赏按语。

儿童健脾粥
小孩子不爱吃饭缺什么
宝宝肚胀气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