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专家探讨非虚构写作浪潮
中医诊断 2020年07月22日 浏览:2 次
昨日下午,由省委宣传部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GQ》杂志中文版联合主办的首届“南方国际文学周”主题论坛 “中国经验与非虚构写作”在广州富力君悦酒店三楼会议室举行,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媒体人,这三股力量首次集结在一起探讨非虚构的话题。
当天,众多作家、媒体人、文学评论家齐聚一堂,就“非虚构写作”中“非虚构”概念的理解,以及当下作家、媒体人等写作者如何进行“写作”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关注大地的实情”成为了当场嘉宾对于“非虚构”概念理解的共识,对于当下媒体人与传统作家们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关注,无论是“激烈”或是“常态”,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关键词1:非虚构
关注大地的实情
提及“非虚构写作”就不得不提到《人民文学》,非虚构文学在中国蔚然成风,是从《人民文学》开始的。当天到会的作家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主力成员。《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纪实性写作在中国一直是潮流,中国人对文学的认识方式往往离不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最早的《诗经》里面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非虚构这种创作潮流在国外是非常热的,在中国也是因为有了一定历史积淀,所以必然在这个时代擦亮这个创作分支。”在他看来,目前人们所理解的“中国经验”、非虚构写作事实上就是在关注那些“大地上的实情”,现在正有不少作家这样做。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对写作热潮的兴起原因更感兴趣,“ 非虚构 的概念获得这么广泛响应,背后也关乎到我们对文学有重新的理解。”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非虚构写作有热情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跟文学背景有关,在一个时代,如果文学家基本上没有分享这个时代历史的话题,就注定它会被边缘化。当我们过度强调文学要回到个人、私人的时候,可能忽略了这有可能变成另一个公共的桎梏。”在谢有顺看来,如今中国文学必须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不完全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满足于虚构,或者已经厌倦虚构,因为它已经成为个人虚无缥渺的想象。面对当下中国现实的矛盾,更多人渴望记录和书写,文学家就要承担这样的,国家发改委此次《通知》指出写作转型包含着整个社会对文学的期待,也包含着我们对文学观念的重新公司营业支出2.75亿元理解。如果此时的写作不能成为历史,就永远不可能进入历史。李白、杜甫的写作从来不会认为在写自我,因为他们自我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关键词2:手艺
记录易被忽略的常态
昨日,林天宏、张翠容、张良、龙志、徐列、鄢烈山、张蜀梅等多位媒体人也参与到了这场讨论之中,正如现任《GQ》主笔、曾在《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多家媒体工作过的资深媒体人蔡崇达所言,当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正在投入非虚构写作的怀抱。“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或者中国媒体的非虚构写作有这样的过程 媒体开始发展时只要提供重要的、好的就可以,到下一个阶段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调查,他们深入挖掘稀缺的资源、信息,他们贡献了 中国现实 。”
曾经在《南风窗》工作、如今已经离开界有些年头的张良特别同意这样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就是非虚构写作开始的地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为了完成《映秀镇》的创作,他辞了工作,从当地人到救援者,断断续续采访了一年多,“整个采访以及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我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想象成为无人飞机,缓慢移动看着下面的一切。只有站在空中俯视整个映秀,才能将事情看得非常清楚。”
当下,王小妮的《上课记》颇受关注,她坦言,“相比关注的那些激烈、爆裂的东西,我更注意的是那些非常容易被隐蔽、遮蔽的细节。那45个孤儿,只要你和他们悉心相处,每个老师都能够写出《上课记》。”与王小妮关注孩子一样,梁鸿关注的也是她成长、生活的环境 梁庄以及梁庄人。在《人民文学》提出“非虚构”栏目之后,梁鸿写了《中国在梁庄》,现在正在进行《梁庄在中国》的创作。《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邱华栋说,不少作家包括郑小琼的《女工记》,乔叶《盖楼记》与《拆楼记》“手艺活”不错,“你们的手艺活能够将当代火热、具体的生活写出来,实际上非虚构的作家、作品,有些是 重口味 的,有些带着文化味道,不能完全归于散文,那也是非虚构的一种,但是又不是社会大问题,也是非常棒,我们鼓励文学家还是用好自己手里的手艺。”
(:符素影)
嵌甲性甲沟炎灰指甲灰指甲严重能治好吗安顺白癜病医院
- 上一篇: 藩国最快下个月
- 下一篇 藩国军警观灯许愿外两首
-
常春油麻藤扦插繁殖
2019-07-07
-
野洋烟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日常生活中什么食物壮阳
2019-07-05
-
长灸足三里保健可延年益寿
2019-07-05
-
中药小茴香能治什么病
2019-07-01
-
南牡蒿的功效与作用
201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