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海外华文作家用华文文学建构有血肉的丝绸之
中药养生 2020年07月18日 浏览:4 次
海外华文作家:用华文文学建构有血肉的丝绸之路 中国(北京)周乾宪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近日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多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像。大漠黄沙、驼铃声声,世人就是通过它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存在。
一带一路 构想提出三周年,生活在丝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华文作家7日齐聚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另有四分之一受访者表示希望配置一部宠物使用的平板电脑或是电视机。18%的养狗人希望配置一个热水浴盆或是SPA系统。据悉第一场分论坛,分享他们笔下的 一带一路 ,共同探讨华文文学在丝路国家的融合发展。
德国华文作家高关中出生于西安,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基于如此深厚的丝路文化土壤和浓烈的丝路文化情结,他不断萌发出进行相关主题或题材创作的计划。 希望发挥文学的力量,共同开启文学丝绸之路,不断扩大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
土耳其华文作家高丽娟则在丝绸之路的另一端从事着华文写作。 作为一个作家,生活在那里是十分幸运的。 因为在土耳其,她深刻感受到欧亚传统文化的交融性,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创作灵感。
不仅如此,她说, 文学宛如灯火能够照亮新的丝绸之路,能超越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在民族、地域、文化和信仰上的差异,抵达人心深处,点亮人性之美,使人情感相通。 她既用华人眼光记录土耳其见闻,又用文学的形式将中国介绍给当地人,让他们读罢不由 爱上中国人 。
丝绸之路 既有陆上的,又有海上的。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有五次经过马来西亚。东南亚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亦可称为 海上丝路 。
在分论坛上,东南亚华文作家共同探讨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和 一带一路 的历史渊源。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向介绍,随着中国移民生存状态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马华文学也从浓烈的侨民意识发展到鲜明的地方文学色彩。这种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移民的情感变化及心路历程。随着华文作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也能让中华文化通过他们的作品在当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黎紫书告诉,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主体部分反映东南亚华族的苦难史及奋斗史,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
以商养文也是东南亚华文作家的特点。东南亚华文作家基本上都不是专业作家,比如泰国华文微型小说的擎旗人司马攻就是大纺织厂主。促使华文作家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的,不是世俗的功利,而是对于华文文学的痴迷与热爱。
如今, 一带一路 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华文作家们将在华文文学中建构有血肉的丝绸之路,这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对丝路文化的精神承担。(完)
佳木斯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衡水白癜风医院丹东治疗白癜风方法
- 上一篇: 藩国甲午海战超勇号遗骸被发现未来将有可能打捞
- 下一篇 藩国1记得当时年纪小
-
河北清河县中医院开展了冬日暖阳扶贫助困爱
2019-07-13
-
苦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2
-
按摩耳朵可抑制食欲减租
2019-07-12
-
樗鸡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鸡血藤大血藤血藤红藤赤藤1
2019-06-26
-
中医特色疗法第二版
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