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养生

中医如何理解细菌与病毒三作者仲易

中药养生  2019年06月30日  浏览:3 次

  本文导读:如是流感类病毒性疾病属于中医热证者又如何?有临床经验者或有所体会,此时应是中医略优,虽然中药抗病毒的作用不算很强,也谈不上专门,但它们同时能改变热性的生化内环境而最后改变热之果;而西药抗病毒之效不一强于中药,而在改变热性生化内环境方面又不如中药,因此略居下风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如是流感类病毒性疾病属于中医热证者又如何?有临床经验者或有所体会,此时应是中医略优,虽然中药抗病毒的作用不算很强,也谈不上专门,但它们同时能改变热性的生化内环境而最后改变热之果;而西药抗病毒之效不一强于中药,而在改变热性生化内环境方面又不如中药,因此略居下风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若对此类疾病而属于中医寒证者,则结果不言而喻,中医几乎是完胜。笔者与一些有西学中背景的医师交流过,他们也认为,凡属于中医寒性病症范畴者,西医大多没有太好的针对性方法,因为寒的概念不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

  但不要误会,笔者无意为了提高中医人的自信刻意去以中医之长来比西医之短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中医与西医有着的共同敌人,就是疾病。两者是战友,不是敌人。中西医观察视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方法学不同,肯定各有所长。比如,预防疫苗的应用使传染性疾病大为减少,就属西医学的亮点。在中西医的比较中态度的客观不但必要,而且必须。就如同骑兵善于冲锋陷阵,长途奔袭,乘胜追击;步兵长于攻坚破城,阵地之守,排阵变化。如果步兵嘲笑骑兵骑马不能登墙,骑兵嘲笑步兵两条腿追不上四条腿,都是既不厚道,也不客观。

  战友强大,自己也能并肩,才显自身强大。若以贬对方之弱,而显自身之强,多少是有点不自信了。其实中医有足以托起自己自信之强,只是相当比例的中医人并没有真正地把握好中医,中医的内蕴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并发挥出来而已。许是人之过,并非医之过,中医本有海阔天空气象,何不再显清风明月胸襟?

  既谈到病毒,这里就顺便一议,一些人习惯以板蓝根等具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来预防流感类疾病,一些医院甚至还推出板蓝根凉茶以作预防。坦率地说,这应是一种流弊。首先,抗病毒药物可以在治疗中抗病毒不等于可以提前预防病毒。如果可以预防,为什么对病毒更熟悉的西医不以其抗病毒药物来预防?还没有病毒就先吃抗病毒药物与还没有细菌就先用抗生素在逻辑上有什么不同?其次,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是寒性的,没有病而先吃这类药等于先预设所有人都是热性体质,或发病后是往热证的方向发展。现代人真正属热性体质的有多少,临床医师多心中有数。如果一个寒性体质的人先吃板蓝根类药物来预防,他到底是提高了预防能力,还是因阳气被削弱而致抗病能力反而下降?这本来不难想象。这种做法明显地背离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真正意义上的预防,应该是辨体质而调理,使个体的体质偏差得以纠正,从而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

  说到流弊,还有一个西医 消炎 与中医清热在观念上的混淆,临床还时不时看到一些中医师凡见到西医诊断有一 炎 字,就下意识会用中医的清热法,以为这就是消炎了。 炎 字虽然是由两个 火 字组成, 炎症 患者也确常表现为热证,但问题是 炎症 并不一定都属热证。如扁桃体炎患者的扁桃体可以是鲜红,可以是淡红,甚至可以是淡白,都属热证吗?现代人由于体质变弱,寒证的比例在逐渐上升。即便是初起热证,有时也会因中西医的双重治疗导致治疗过度而转为寒证。不可不察!有是 象 则辨是 因 知是证而用是方,才是中医最基本的观念与临床最应实施的操作。

  因此,中医虽然不以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作分类,但针对 因缘际会 合力之果的治法肯定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这些因素而起作用。而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和衣原体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则多以六淫中某一病因或复合病因的 象 出现,此时 辨象求因 即可。

  作者:仲易。号:4949 52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灯盏花制剂有哪些
生物谷灯盏花滴丸好不好
生物谷灯盏花药企怎么样
友情链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