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李东垣在对脾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
中医保健 2020年02月08日 浏览:3 次
摘要:古代医家李东垣在对脾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小到脾胃病,大到所有疾病,都必须以顾护脾胃为核心,以保存正气,防御外邪,而饮食调护是顾护脾胃的重要措施。
温 故 知新 护脾胃,重饮食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如果您不了解这句话,但您肯定知道以下情况:如果一个人患重病,但是食欲尚可,那我们对病人的病情还能保持乐观,但是患者如果长期进食困难,难以下咽,那我们对患者的预后就不容乐观。因此饮食情况是脾胃功能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古代医家李东垣在对脾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小到脾胃病,大到所有疾病,都必须以顾护脾胃为核心,以保存正气,防御外邪,而饮食调护是顾护脾胃的重要措施。由古到今,智慧的古代人民用言简意赅、丰富多彩的成语典故记载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饮食文化,笔者带您走进这些成语典故迷人意境中,尝试解读其中饮食和疾病的密切联系。 民以食为天: 一饭千金:典故见于《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代韩信少年贫困,在淮阴城下钓鱼,有一位漂洗衣服的老妇给他吃了几十天饭,后韩信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封为楚王,回想当初老妇的一饭之恩,就拿千金报答她。 尺布斗粟:见于《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的一个典故。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谋反失败,被押解去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西),路上饥饿而死。 饮食不节: 撑肠拄肚:源自于卢仝《月蚀诗》: 撑肠拄肚碣傀如山丘,自可饱死更不偷。 生动描写出暴饮暴食后肚子饱胀的感觉。一次暴饮暴食后轻者可引起急性胃炎,重者引起胃大出血、诱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长期的暴饮暴食可加重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损伤胃粘膜,得不到及时修复,还可能发生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饥肠辘辘:肚子发出像车子行走的咕咕的声音,形容非常饥饿。当胃中的内容物排空以后,胃就开始一种剧烈的收缩,胃部肌肉挤压其内部的胃液和空气就会发出声音,在受到食物美味的刺激后,这种自然反应更加明显。这种收缩使人感到饥饿,也就是应该进食的一种信号,此时分泌胃酸量大,刺激胃粘膜,长期不吃早餐的人更容易引发胃炎或者胃溃疡。 饥不择食:首见于《水浒传》第三回: 自古有几般: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 指饥饿时顾不得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细加选择。 饥肠辘辘描写饥饿的状态,而饥不择食是饥饿的行动了。饮食时饥时饱,脾胃受损,中焦气机不利,可出现痞满或胃痛。《千金要方》说: 饮食以时,饥饱得中 ,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我国人民几千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规律,并根据古人的经验,总结出 早饭宜好,午饭可饱,晚饭宜少 的原则。如果食无定时,或忍饥不食,或饥不择食易打乱肠胃消化的正常规律,使食欲逐渐消退、脾胃失调、进而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饮食寒凉 饮冰茹檗:首见于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檗:俗称,味苦。喝冷水,吃苦味之物。比喻处境困苦或心情。但也用以形容一个人有吃苦耐劳的。不喜欢苦味的食物是人的本能,喝冷水则能引起胃脘或腹部中寒,寒邪直中胃脘或者腹部,寒凝气滞,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不通则痛,出现胃痛或者胃痞。 饮食不洁 生吞活剥:出自刘肃《大唐新语 谐谑》: 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 人谓之谚曰: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生的吞下去,活的剥开来(贝壳类),形容过着野兽般的饮食生活。该词以野蛮的饮食方式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或文辞。 茹毛饮血:源于《札记 礼运》: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谓原始人们还不知用火,不知有熟食,生食禽兽血肉皮毛。 生食含有大量的细菌或寄生虫,这是原始人平均寿命短的原因。现代人饮食以熟食为主,生食为辅,使食物尝起来更加美味鲜嫩可口,但有一些食物不能生吃,如生鱼片容易被寄生虫污染,生用后引起腹痛、腹泻、恶性呕吐;生鸡蛋常含有沙门氏菌,会使人呕吐、腹泻;生螃蟹带有肺吸虫的囊蚴虫和副溶性弧菌,龙虾则是肺吸虫的中间寄主;生荸荠中的姜片虫进入人体并附在肠粘膜上,可造成肠道溃疡、腹泻或面部浮肿;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形成氧化二秋水仙碱,极毒;生豆浆中含有一些有害成分--抗胰蛋白酶、酚类化合物和皂素等;生豆角里面含有一种毒蛋白 凝集素 ,引起食物中毒。 饮食辛辣厚腻 浆酒霍肉:源自《汉书 鲍宣传》: 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 把酒肉当作水浆、豆叶一样。形容饮食的奢侈。 食前方丈:首见于《孟子 尽心下》: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方丈,一丈见方,谓菜肴满桌,极言饮食丰盛奢侈。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酒性及功用作了详细的论述: 苦、甘、辛、大热、有毒 ,能 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 。临床上常用酒炮制以加强其行气活血助行药力等等作用,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少量饮酒能起到养生的作用,而嗜酒则加重身体负担,辛辣易助湿生热;肥甘厚味又称膏粱,在中医上是指油腻的食物,脾喜燥恶湿,肥甘厚腻久食则伤脾,脾运化无力,则变生湿浊,湿浊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影响胃气和降则引起胃脘疼痛或痞满等。 以上成语典故中描述的多种不良饮食习惯是诱发脾胃疾病的主要因素,魏玮教授临证除对患者疾病的规律、规范用药做出详尽的指导外,更认为饮食调护是脾胃疾病防治措施中的重中之重。生活中要做到戒烟酒、避免浓茶、咖啡、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禁食油腻、煎炸、生冷、过热、过咸、过甜、过酸;饮食定时定量,忌过饱,细嚼慢咽,不可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但可以辅助脾胃病的治疗,还能有效预防脾胃疾病的复发,安全又方便,简单且经济!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男人勃起功能障碍该怎么办治疗风湿骨痛手指痛的药物维生素D的功能
- 上一篇: p老中医火热拍摄中何云龙再塑绅士范p
- 下一篇 一般葛根真能丰胸吗
相关文章
-
荷叶茶减肥的最佳武器
2019-07-16
-
读书衰减靠谱吗
2019-07-12
-
推广先住院后结算模式
2019-07-12
-
李克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2019-07-06
-
河北举办学习贯彻中医药法和河北省中医药条
2019-07-05
-
吉林梅河口市中医药继教委员会成立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