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保健

秋季分三段晚秋养生益气散寒

中医保健  2019年09月03日  浏览:4 次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人们调补的好时节,身体在经过了夏季的消耗之后,人们都在秋冬季节进行,尤其是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更需要在这时进行调补。秋季分为初秋、仲秋和晚秋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进补易不同。

  秋季分三段晚秋养生益气散寒

  初秋养生清补为上

  初秋是夏季刚过的第一个月,暑热的威力尚未散去。此时,阳气浮越,汗出津津,气耗阴损,而秋季的干风有时送来一丝凉意,称为 温燥 ,人们表现出皮肤干燥,咽干口燥,干咳少痰,心烦少眠等症状。此时,大补、温补会助燥伤阴,加重病情,只能清补。

  此时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 后遗症 ,并调理脾胃功能,为仲、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润肺生津的木耳、补而不滞的山药、润肠养发的芝麻、清心润肺的百合、养心安神的莲子、清热生津的莲藕、滋阴降火的甲鱼、健脾养胃的板栗、补肾固精的核桃、健脾利湿的薏苡仁等,药物则选择养阴生津的西洋参、滋肾养肝的枸杞子、养阴清热的沙参等。

  仲秋养生和中为要

  仲秋是暑热散尽,冬寒未至,不冷不热,气候宜人的好季节。这时万树结果,万叶归根,谓之 春华秋实 ,可谓是养生的旺月。因气候宜人,五谷丰登,蔬果硕多,胃口大开,心情愉悦,怎能不贪食畅饮呢!此时的饮食原则是突出一个 和 字,以防 秋膘 和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脾胃损伤。

  所谓 和 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热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间应协调和谐。另外,饮食应走中庸之道,如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要适当,饮食要定时,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话说 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 饭吃八成饱,病痛不找我 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

  晚秋养生益气散寒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因肺主气,又为娇脏,很容易感受外邪而致虚,故养生时应注意加强益气散寒的食品。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为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除选用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外,还可用1~ 个核桃肉与1~ 片生姜同嚼服食。对于需要在冬季进补的人来讲,此时也是调整脾胃,打 底补 的最佳时期。作为底补,芡实是最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肉等食用。通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就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

  1.通经补血排毒:黑糖水可以帮助活络气血,排除毒素,养颜美容。2.加速产妇产后复原:产妇坐月子期间饮用黑糖水,可以活血化瘀,止痛,帮助子宫收缩。 .避免儿童营养不良:中气不足、厌食挑食和营养不良的儿童饮用黑糖水,可以补充营养。4.中老年人疗虚进补,散瘀活血,利肠通便,缓肝明目,益气健脾,温补心肺。5.帮助排除体内毒素,调节酸碱平衡(黑糖是国际公认的碱性糖,人体健康的体质应该是弱碱性的)

腹泻小腹痛吃什么水果
小孩睡觉流鼻血
儿童健脾胃吃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