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保健

科学拔罐注意五大事项

中医保健  2019年09月12日  浏览:4 次

  摘要:拔罐儿在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常见,所以,大家在生活中需要注意拔罐的一些事项,科学进行拔罐。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平时需要注意保暖方法,避免造成受凉,而且要注意避免烫伤,要了解拔罐的时间,科学拔罐需注意5个事项。

  科学注意五大事项

  1.保暖

  拔罐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操作,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

  引火物不要掉入罐中,更不要在罐口处灼烧,以免烫伤。

  .不宜部位

  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皮肤有赘生物或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另外,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瘢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

  4.防止感染

  起罐后,皮肤局部如出现、瘙痒,不可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就可消散。如果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5.拔罐时间

  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位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时间可略长;肌肉薄的部位,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相应缩短。

  注意事项

  拔罐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内保暖,避免感受风寒。

  注意清洁消毒。施术者双手、受术者拔罐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或做常规消毒,拔罐用具必需常规消毒

  瘀血、小水珠、瘙痒、拔罐可以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和出血点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阴证、寒证多呈现紫红色或淡红色瘀斑;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若局部没有瘀斑,或虽有潮红,但起罐后立刻消失,说明病邪尚轻、病情不重或病已接近痊愈。

  一般拔罐后 小时之内不宜洗澡。

  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慌、拔罐过程中若出现脸色苍白、神昏仆倒、出冷汗和头晕目眩等症状,此为晕罐,应立刻停止拔罐,让病人平卧,饮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多能好转。晕罐严重者,应针刺或点掐百会、涌泉、足三里、中冲、内关和人中等穴位,或百会、气海、涌泉、关元等穴位,必要时及时送入医院进行急救

  希望大家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拔罐的一些方法,避免造成,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健康隐患,同时,要注意合理的进行保暖,不要长时间的保管,要注意把握时间,不是拔罐越多越好,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空气清新,要注意消毒。

  在决定使用本品前,应仔细考虑本品和其他治疗选择的潜在利益和风险。根据每例患者的治疗目标,在最短治疗时间内使用最低有效剂量(见[注意事项]-警告)。(1)用于缓解骨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2)用于缓解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 )用于治疗成人急性疼痛。(见[临床试验])

宝宝健脾的食疗
孩子眼屎多
儿童偏食厌食的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