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可以造福百姓
药膳食疗 2019年09月19日 浏览:5 次
本文导读: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1987年退休后不久突发心脏病住院,有医生判定他还能活 ~5年。李振华就自己为自己开中药吃。 “出院后我发现,与我同时入院的5个心梗病人,10年内去世了4个,我病最重,然而到现在已过去27年,我还活着。中药到底效果如何,这一比较就清楚了。所以,中医药不仅有用,更能造福百姓。”李振华强调。 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1987年退休后不久突发心脏病住院,有医生判定他还能活 ~5年。李振华就自己为自己开中药吃。
“出院后我发现,与我同时入院的5个心梗病人,10年内去世了4个,我病最重,然而到现在已过去27年,我还活着。中药到底效果如何,这一比较就清楚了。所以,中医药不仅有用,更能造福百姓。”李振华强调。
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张磊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名誉主任、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许敬生
栏目顾问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医究竟有用无用?
2015年深秋,92岁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告诉:“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起了巨大作用。”
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过多次威胁种族生存的瘟疫流行,在没有现代化的仪器可以帮助分析病菌类别,在没有化学药物进行有效应对的情况下,正是靠着“悯生民之疾苦”的大医,靠着数百味、上千味中草药的独特运用,靠着独具特色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才成功阻断各类传染病的侵袭,才形成了迥异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医学文化,也取得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医学成就,既保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生生不息,也成就了我华夏五千年壮丽文明。
中医药对人类的贡献巨大无比。因此,曾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应该加上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家胡维勤教授就曾在《将中医进行到底》中发出“西医很强大,中医更伟大”的感慨。
1987年退休后不久,李振华突发心脏病住院,有医生判定他还能活 ~5年。李振华就自己为自己开中药吃。
“出院后我发现,与我同时入院的5个心梗病人,10年内去世了4个,我病最重,然而到现在已过去27年,我还活着。中药到底效果如何,这一比较就清楚了。”李振华说。
“所以,中医药不仅有用,更能造福百姓。”李振华强调。
中医是一门哲学
中医治病精髓是辨证论治,是一门哲学。
怎么理解呢?先举几个例子。
一个头疼病,中医有十几种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头疼,通常步骤是:先CT一下,有病灶显示,便治疗病灶;若无异样病灶,那么,处方药一般即是标准化了的止疼药一类。
但中医的治疗思路却不是这样的。先望、闻、问、切,从病人的气色、痰的颜色,汗味、气味、咳喘声音、呼吸频率,病史陈述以及脉象中辨析出发病症状、原因。四个步骤之后,就要根据头疼的部位、阶段性加以分析了:病人头部疼痛时间只在中午时分,嗯,这是胃火过盛了,病根不在头,而在于胃,因此需要先从胃治起;病人一用脑就疼,这是肾亏的表现;有的病人是太阳穴疼,而有的病人则是后脑勺疼,那么,这些不同部位的疼痛表现出来的病症又是不一样的,这一切,决定了治疗方向的不同。
一个头疼病,就可以有十几种治疗方案,而每一种治疗方案可能用的药都不太相同,这就是张仲景强调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体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相同的病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不同的病也可能用相同的治疗方案甚至药方。
一次望诊,诊出了20年后的病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给文学家王粲治病的故事就更不可思议了。
王粲20多岁时,曾遇“医圣”张仲景。出于职业习惯,张仲景“望”了“望”他,用专业中医词汇来讲,这叫“望诊”。谁知这一“望”不得了,张仲景发现王粲患有一种隐性疾病(具体什么病,抱歉,我也不知道,因为史书中没记载),就直截了当地告诉王粲:“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再过20年,你的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能挽救性命。”
王粲听了自然不高兴:这不是咒我死吗?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告诫王粲:“你并没有吃药,因为你的面色、气韵跟往时并无二致。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
但王粲始终认为张仲景的话不足为信。结果,20年后的某一天,王粲的眉毛果然慢慢脱落,半年后,就病逝了,年仅41岁。
“天人合一”的中医智慧
张仲景既没给病人做心电图,也没给病人量血压,更没有化验血液,凭什么就能从眉毛的细微变化中预知病人20年后的疾病?今天的基因检测技术都做不到,何况1800多年前呢?
李振华说,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中医看病,是将人体看做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五脏六腑的盛衰和病变都会通过精血津液等介质表现于体表,高明的中医往往能从脉象、舌苔、眉毛、头发、皮肤、手掌纹路、指甲颜色等身体表面的细微变化诊断出体内的疾病。
也就是说,不管头疼,还是眉毛脱落,都只是身体病症的表象之一,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找出致病的根本原因,然后查漏补缺。
比如你的心脏有问题了,西医会通过造影检测,如果发现是血管堵塞了,解决办法基本是搭桥手术。但中医的思维却是顺着血管堵塞这条“藤”继续摸“瓜”找原因。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血管堵塞也只是“果”,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管应该是通畅的,如果不通,就必然有原因,因此,找着原因,想办法让血管通畅才是解决病症的根本。
所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病理念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源于对自然万象的规律总结,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学好了中医不仅可以治病救人、养生保健,还可以修身养性。不少名人也在积极地学习中医:易总裁丁磊就曾在浙江中医院学习中医,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也曾打算退休后研修中医。“我想他们除了对中医的养生方式感兴趣外,也许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更感兴趣吧。”李振华说。
“师承”关乎中医的发展和未来
今年2月14日, 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
“一个好中医的修炼不仅需要有精深的理论支撑,有长期扎实的临床实践,还要有大师的点拨。因为很多大师的临床经验是自己行医几十年之后总结出来的,具有唯一性,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所以,中医的师承很关键,甚至关乎中医药的发展和未来。”国医大师工作室秘书、出身中医世家的李富成深有感触。
李富成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之前在课本上以及临床实践中,对体寒脾虚舌苔淡的病人,大家一般会用白术或者茯苓治疗。但他听了老师的课才明白:舌苔淡分好几个级别,因此用药也有区别:普通情况下,用白术+茯苓;淡的程度稍重一些,要用白术+桂枝;再重一些,用白术+桂枝+细辛;更重的时候,用白术+桂枝+细辛+干姜等。这些治病用药诀窍,教材上是没有的,都是老师行医70余年的临床宝贵经验。
“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一是他胸怀坦荡,有大家之风;二是他热爱中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并发扬光大。”李富成告诉。
微信商城系统小孩不爱吃饭是什么原因
宝宝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 上一篇: 电饼铛烤鸡肉串的做法
- 下一篇 蜂蜜鳗鱼的做法
-
瞄准格里芬火箭今夏要开启总冠军计划
2020-08-11
-
三口之家月入3万 如何购买学区房及积累教育金
2020-06-30
-
丝瓜皮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1
-
痛风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2019-07-07
-
中医验方帮你治疗青春痘
2019-07-05
-
地黄的栽培技术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