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减肥

读史札记之一一大同世界的神话节能

中医减肥  2020年09月26日  浏览:4 次

读史札记之一一大同世界的神话

插图:友人海宁。

初夏的今日天气晴好,无聊的现实让我想起春秋时的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同一天,鲁国的天气非常阴沉,残酷的现实使孔子想起远古时的尧舜。

孔子坐在颠簸的牛车上,对追随他的弟子于蜡宾描绘出一幅尧舜时期十分美好的社会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与己。力恶其不出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不读经子史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这么下去,会不会丧失传统文化的根基?现代人难免摒弃古代腐儒们诘屈聱牙的经学,礼教的观念终至于淡薄,自由的思想就难以抑止了。

礼记,礼运篇中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人人讲求诚信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而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有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利益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才是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那简直太理想了。

大同世界,那简直太美好了。

然则,孔子所描述的天下为公”与大同世界”是远古时代氏族部落的社会写照,是原始公社制度衍生的社会现象,而且是没有确切史实可证的。

孔子为什么要描述一个如此美好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孔子所处的东周末期,公室卑弱,大夫兼并,变乱纷繁,社会动荡不安。因而他经常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夏商周三代英贤们畅行大道的时候。他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度提炼出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他从尧舜禹的治国方略中提炼出大同世界。孔子是有政治理想的,他多么期待春秋乱世、战国争雄的时代,各国君主能唯才是举,任用贤能之士。他当时作为一个地位不高的下层养士,满怀经天纬地之才,只望有慧眼识珠的君王能给他一个有用武之地的官位。为此,他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列国,乐此不疲地倡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秩序,主张祖述尧舜最近看到很多骗子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宪章文武”的政治理想,寄希望东周国君复兴古制,施行仁政。但他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列国君主除了争霸天下的强烈欲望外,没有一个对他仁治裕民的政治主张感兴趣。

满怀报国之志的孔子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中喋喋不休地宣讲着他的儒家学说。

人类社会似乎还没有比禅让更理想的政治制度。

人类社会如果将这种天下为公的禅让制一脉相承地进行下去,该不会早就实现了大同世界?但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禅让制至禹就此打住。

禹年老时,也装模作样地欲将天下禅让给伯益,但他同时又给儿子启很高的职权,以致于启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起兵杀掉伯益,夺取了帝位。从此,至高无上的皇权帝位就世袭罔替了。

禅让制是否属实当可存疑。因为,《竹书纪年》与《汲家竹书》对尧舜禹的继位有着完全不同的记载。说是尧年老之后被舜囚禁,夺取天下。禹以其人之道,逼走舜及舜的儿子,篡夺了帝位。

孔子用心良苦,取禅让之说,当然是希望当世的君王与后世的君主行仁德爱民之政,创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禹时代以后,禅让废止,世袭盛行。

可怕的是,世袭的思想从此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头脑里挥之不去。所有的帝王独子其子,所有的皇亲独亲其亲。社会开始分化出利益对立的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险恶起来,社会从此不得安宁。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为夺取皇权帝位狼烟四起,战乱频仍。番王争伐,骨肉相残,杀兄戮弟,连一滴眼泪都不会流。外夷入侵,先是以掠财劫物为目的,后来升级为图霸中原。下层贫民,揭竿而起,最初是为裹腹之欲,势大以后,便想据天下为己有。王朝既定,一旦危胁到皇权稳固,不是血腥的,就是残暴的滥杀。历史上的七国争雄”八王之乱”等,为的就是拚抢天下。公元1382年,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因怀疑官员欺诈朝庭,下令将全国省、市、县政府一千三百多个一把手不分良莠一个不留全部处死。为争抢帝位,一幕幕宫庭祸乱上演。帝国王朝尤如一个污秽不堪的大粪缸,宦官、外威、士族争权夺利像蛆虫一样乱拱,满朝文武明争暗斗像苍蝇一样乱蹿。直到王朝末世,帝国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君臣们才有可能幡然悔悟,想要复兴旧制,抚恤苍生,永续千秋帝业。然则为时已晚,帝国也就在不断重复的厄运中交互更迭。

天下大同只是帝国遥不可及的梦想。

后来的历史证明世袭不是什么好制度。可是,禅让就是好制度么?

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世袭比禅让是一种含有进步意义的新制度。夏启诛杀伯益,召集钧台大会,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王朝。有扈氏反抗这种家天下的传子制,在甘地与夏启大战,被全军覆灭。有扈氏为维护禅让制而死,后世人称其为为义而亡”范文澜却认为他不是为了义,而是为不义。因为适合时宜才叫义,违反时宜便是不义。家天下的政治秩序在当时正合时宜,天下威朝的世袭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历史也就是在新旧制度的交替中延续发展。但帝国王朝所有的制度都只是维护其万世一统的政治利益,其变法或改革只是在统治阶层建立新的利益秩序。事实的真相是,帝国制度的新旧,无关乎百姓的福祉。新也百姓苦,旧也百姓苦。旧制度无法掩盖帝国的本来面目,新制度也改变不了帝国的政治本质。

皇权专制的最终结果是苛法,这与天下为公相去甚远,与世界大同根本就沾不上边。

帝国留给历史的只是一个昏聩无道、腐朽没落的背影。

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被浊浪横流的历史长河淹没,帝国专制冥顽不化的壁垒将大同世界拒之门外。

自第一个家天下王朝建立至帝国覆灭的数千年历史变迁中,孔子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没有影响到一个专制帝王,没有一个皇帝愿意将家天下变为公天下。直到民国,先生举起天下为公”的旗帜,承继千古圣人孔子的政治宏愿,并为之努力奋斗。

在中提出:真正的,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他说:的意思,就是民有、民冶、民享,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他试图通过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来实现天下为公,将家天下转变为公天下。经过四十年的艰苦斗争,未能实现,最后留下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令人嗟叹不已。

平生最喜欢题写的就是天下为公”四个字,他是把自己毕生的政治抱负写在纸上。后来,台湾将天下为公”四个字赫然印在纸币上,意在激励后辈秉承国父遗志,推崇,追求民主,实现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大同世界。

后辈人不知要做多少努力,才能将印在纸上的天下为公实现于现实社会?

现实总是会让一些人不满。面对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境界。最具代表性的是入世与出世的选择,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两种不同的境界。入世者勇立时代潮头,不屈不挠地与不堪的现实抗争。出世者退隐现实江湖,逍遥世外而是因为赌。比如猜扑克牌花色,寄情山水,享澹泊清静之乐。

思想是圣人们的事情。

孔子以积极入世的思想面对东周现实。他一思考,思想的光芒洞穿千古,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在皇权时代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思想,中立而不倚”的中庸哲学,被历代统治阶级择其所需加以利用。

想象是读书人的事情。

陶渊明是读书人,二十岁开始游宦生涯。其在《杂诗》中自述:猛志逸四海,轻翮思远翥年轻时有些志向。但其所处的晋宋交替时代,变乱纷起,士族阶层等级森严。他不堪吏职,屡遭失意,在郁闷痛苦中选择隐居田园。

无奈的陶渊明通过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和谐社会与礼记·礼运篇中所描述的大同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孔子追求的是共享的大同世界,陶渊明追求的是自享的世外桃源。无数的事实证明,涉及到共享的似乎就难以实现,而只要是能自享的就会有人拼命的去追求。

圣人将现实的苟且活成伟大的梦想。

孔子苦心孤诣,以悲悯天下的情怀规劝为政者以天下为己任,修为公之政,克己复礼,以德治国。但帝国的土地已被专制的浊流污染,其仁政裕民的政治主张对专制帝王影响甚微,政治理想被无奈的现实幻化为政治梦想。

普通人面对现实迷茫而彷徨,他们站在现实的山丘上一边放牧,一边放羊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不一样,做的与想的又不一样。自由的思想放飞在辽阔的草原,沉闷的身心却囿于无形的羊圈。他们一边吃肉,一边骂娘。因为这肉吃起来真的不是滋味,明知道是假肉他们在吃,明知道是假话他们在说,明知道是假事他们在做。面对虚假,人们习以为常。

人们渴望重拾信仰,相信黑夜再漫长,终会有一颗星星在天幕的边缘闪亮。风雨骤急,终会有停歇的空档让跋涉者看清自由的道路就在泥泞的尽头。愤怒如果像泡沫一样易碎,丑恶就会像影子一样撇开在你的身后。这世间仍然有美好让人们有泪水盈满眼眶的感动。

现实需要人们正确面对,不拘泥于现实,不满足于现实,不沉沦于现实,不屈服于现实。假如现实真的让你难受,人们应该要学会想象。在想象中自信而坚定,孔子的大同世界或许不是神话,今天的现实一定会有想象中明天的未来。

把现实的苟且活成想象的诗意,真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爱情在远方,自由在远方,美好在远方,在远方应该有着大同世界诗意一般的天堂。

乐山哪里治疗白癜风
乳腺炎
小儿脾胃虚弱应该用什么药
友情链接